打造硬件與軟件的兩個車輪
1968年,索尼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建立了日本第一家合資唱片公司——CBS/SONY公司,邁出了進軍音樂娛樂業(yè)的第一步。索尼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從決定與CBS合資之際開始,就將“軟件”業(yè)務與“硬件”業(yè)務一同定位為索尼集團的核心業(yè)務,認為“硬件和軟件是索尼集團的兩個車輪,必須使之同時運轉”。
1988年,盛田在CBS/SONY二十周年的慶典上雄心勃勃地說:“由于軟件的發(fā)展,新的硬件才會發(fā)揮作用。我想,不僅是音樂,還包括電影在內,索尼要確立更大、更廣的軟件業(yè)務?!?BR>
就在這年一月,索尼集團收購了CBS/SONY誕生時的合資伙伴CBS公司屬下的CBS唱片公司。次年十一月,索尼又以公開買進股票方式收購了美國電影業(yè)巨子——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收購后的兩家公司分別更名為“索尼音樂娛樂公司”和“索尼影視娛樂公司”。這兩宗大型兼并,在日、美兩國引起了巨大反響。索尼集團通過這兩宗兼并,終于在電影、音樂兩個領域擁有了大量軟件資產以及全球性的經營基礎。
CBS/SONY:描繪新藍圖
索尼在國際市場上的資本運作是從在日本國內建立合資企業(yè)開始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日本開始逐步向世界開放自己的市場,封閉的資本市場也終于打開了門戶,正式允許外國企業(yè)在日本國內開展直接投資活動。1967年7月,開始實施“第一次資本自由化”,決定開放一些行業(yè),并將這些行業(yè)劃分為允許外資比例占100%和50%的兩類。
在允許外資比例占50%的行業(yè)中就有唱片行業(yè)。美國最大的廣播公司CBS公司始終關注著日本的唱片市場,相關的開放措施剛一出臺,便決定在日本建立唱片公司,并開始在日本尋找合作伙伴。CBS事業(yè)領域之一的唱片集團不僅占有全球20%的市場,而且在唱片的技術開發(fā)方面也十分出色,實現了LP唱片的商品化。1967年夏天,受該公司特別任命的哈培·夏因(時任CBS國際公司總經理,后任美國索尼公司總經理)來到日本。他去了好幾家唱片公司,無論哪家公司都對CBS公司的計劃感興趣,但是當問及這些公司的決定時,他們只是反復地回答:“正在研究?!?BR>
十月,夏因想起了在廣播設備上有過商業(yè)關系的索尼公司的盛田先生,希望從盛田那里得到一些建議,就試著去訪問了盛田,盛田當即自薦說:“同索尼合資,怎么樣?”其決斷之快,令夏因吃了一驚。就這樣,踏破鐵鞋的夏因與盛田見面僅僅30分鐘后,雙方的合作便定了下來。
1968年3月,“CBS/SONY唱片股份公司”誕生了,注冊資本為72000萬日元,成為“實施資本自由化后的第一家合資公司”。合資公司成立時,由索尼公司副總經理盛田兼任總經理,但實際的經營工作是由當時索尼的制造企劃部長大賀典雄擔任的。新公司雖然有50%的外資,但是在經營管理上卻由索尼全權負責,CBS公司連一個董事也沒有派駐過。
CBS/SONY雖然從零起步,然而在發(fā)掘新人方面一個接一個地取得成功,獨特的音樂業(yè)務開展起來了。在以“演歌路線”為中心的同業(yè)界中,成功地開拓出了“偶像路線”,并因此迅速成長起來。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際,銷售額已經竄升到同業(yè)界的第一、二位。五年之后,CBS/SONY與索尼公司攜手引進了CD。僅僅數年之后,CD作為優(yōu)秀的音樂媒介取代了LP。這時的CBS/SONY在工廠建設等CD軟件開發(fā)投資上已經完全能夠自主,不僅不需要索尼公司的資金援助,連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增資提議也拒絕了。CBS/SONY成立第一年的銷售額是7億日元,而在二十年后的1988年,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100億日元,成為索尼集團“硬件和軟件兩個車輪同時運轉”戰(zhàn)略成功的典范。
CBS唱片公司: 黑色星期一的禮物
CBS/SONY在日本的成功使索尼決心在唱片領域采取更積極的行動。1982年初,大賀說服CBS公司,利用CBS/SONY的自有資金3500萬美元在美國建成了一座CD工廠。1986年夏天,勞倫斯·特休取得CBS集團的控股權,這位靠經營度假村發(fā)跡的億萬富翁考慮出售集團旗下的CBS唱片公司。時任CBS唱片公司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的沃爾特·葉托尼科夫于是向集團內最大和盈利最佳的分公司CBS/SONY的合資股東索尼公司提出,由索尼收購CBS唱片公司。對于一直盼望有機會獨立發(fā)展唱片業(yè)務的盛田和大賀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千載難逢的良機,他們立刻同意由邁克爾·舒爾霍夫(時任索尼美國公司副董事長)代表索尼與CBS進行談判。索尼對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的兼并是當時日本公司對美國公司的最大并購案,由于兩家公司在管理制度和文化上存在巨大差異,兼并過程從一開始就注定不可能是一帆風順。從1986年底到1987年秋的將近一年時間里,雙方的談判一波三折,在收購金額等方面反復交換意見,憑借盛田和大賀的熱情和決斷,這樁并購才最終成為現實。
1986年11月,葉托尼科夫第一次向索尼提出收購的建議時,特休給CBS唱片公司開出的價格是12.5億美元。盛田和大賀確認了這一價格,同時舒爾霍夫與葉托尼科夫達成協議,保證在交出CBS唱片公司時管理層不發(fā)生嚴重變故,更重要的是,錄制中的音樂作品不會有問題。但是特休傳來了壞消息:他一直在分頭征求董事們的意見,發(fā)現他們在抵制轉讓的動議,并預計董事會可能否決這項建議。
特休的擔心得到了驗證:CBS集團的董事長帕萊強烈反對放棄唱片業(yè)務,而且說服董事會否決了這項提議。這個結果令索尼十分失望。
好在勞倫斯·特休并沒有放棄剝離唱片公司的念頭,九個月之后,公司資本大幅度增值,他決定再次進行嘗試,并且提出了20億美元的新價格。舒爾霍夫回去向盛田和大賀報告,盡管價格在短短九個月內猛漲了60%,但是他們還是再次同意行動。
當時正是日本經濟扶搖直上的時期,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保持在80比1的水平上,不過對1987年的索尼而言,20億美元仍是一筆數額巨大的款項,但盛田只要看到有長期回報的可能性,從來就不惜投入巨資。他唯一的顧慮是索尼是否具備了長期管理并發(fā)展這項業(yè)務的能力。盛田強調熟練管理的極端重要性,相對而言對初始投資的規(guī)模并不太在意。
1987年9月的CBS董事會議依然未能通過轉讓的提議,而是推遲表決,考慮以公開出售股票方式轉讓唱片業(yè)務股權。正當索尼感到震驚的時候,事情突然出現了轉機。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崩盤,使CBS對金融市場的前景嚴重動搖。次日上午,特休在電話中告訴舒爾霍夫,如果索尼仍然對唱片公司感興趣,他保證董事會會同意,但是價格仍維持20億美元。舒爾霍夫第三次向東京請示。很顯然,盛田沒有為價格問題所困擾,他對舒爾霍夫說:“如果它上個月值20億美元,那它就還值20億美元。”11月18日,雙方終于達成了協議。
隨即開始辦理正式的收購手續(xù)。為了處理龐雜的法律、財務手續(xù),索尼方面組成了以坂井利夫(時任專務董事、財務部長)為團長,包括律師在內的大規(guī)模談判團,CBS方面也派出了一個大致相當的談判團,雙方的談判規(guī)模非常巨大。因為將收購包括唱片公司的資產、人員在內的整個企業(yè),所以需要嚴密、細致的商定。談判在直率的氣氛中持續(xù)了一個月,終于在1988年1月把在全世界40個國家擁有唱片業(yè)務的CBS唱片公司迎進了索尼大家庭。葉托尼科夫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在公司管理層和主要人才沒有變動的情況下,把公司交給了索尼。大賀當即安排葉托尼科夫擔任新公司的總裁,后來大賀自己把公司更名為索尼音樂娛樂公司。這筆以CBS唱片公司五倍盈利價格成交的兼并成為當時日本公司對美國公司金額最大的并購案,后來證明這是一筆非常合算的交易。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盛田的夢想
1988年春天,在買下CBS唱片公司后不久,舒爾霍夫和葉托尼科夫從東京得到新的指令:著手購買一家電影制片廠。擁有電影制片廠是盛田的夢想,早在七十年代,他就認為,如果當時索尼擁有自己的電影庫和磁帶庫,就可以用Betamax格式發(fā)行?,F在,索尼的迷你電視和錄像帶播放機“Watchman”和8毫米攝像機等產品正在進入美國市場,擁有一個自有軟件庫的好處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明顯。成功收購CBS唱片公司也使索尼對娛樂業(yè)的投資更有自信。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很快成為索尼的首要目標,因為它是美國主要電影廠中唯一對全部2700部庫存影片都擁有版權的。哥倫比亞公司成立于1924年,由來自紐約東區(qū)的科恩兄弟創(chuàng)辦。通過制作西部和喜劇電影,兩兄弟使小小的電影廠在整個大蕭條時期都保持了盈利。六十多年來,科恩兄弟吸引了一大批有才華的導演,為哥倫比亞創(chuàng)造了許多杰作:弗蘭克·卡普拉的《一夜風流》、艾利亞·卡贊的《在水邊》、羅伯特·羅森的《王者天下》、戴維·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和《桂河大橋》、弗雷德·齊納曼的《從這里走向永恒》、愛德華·德米特里克的《凱恩號兵變》、辛迪尼·波拉克的《寶貝》、伊萬·賴特曼的《小鬼頭》,以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第三類親密接觸》。
盡管電影庫存量并不是好萊塢之最,但哥倫比亞擁有十二部奧斯卡獲獎影片,是當年的最佳電影公司。此外,它還是電視行業(yè)的翹楚,擁有260部,共23000集電視連續(xù)劇,包括《我夢見珍尼》、《仙妻俏佳人》、《吉德蓋特》、《淘氣鬼》和《危險人物丹尼斯》。在并購時,哥倫比亞的三星電視集團還擁有《我們的生命時光》和另外兩個電視史上最熱門的娛樂節(jié)目《好運滾滾來》和《危險》,而且正在制作幾檔將在黃金時段播出的連續(xù)劇。大賀說,他對哥倫比亞的興趣首先在于它的電視節(jié)目制作能力。他認為:“電影只是制片廠的一個大招牌,而賺錢主要靠電視。我感興趣的是他們每月能制作出多少節(jié)目來?!?BR>
1988年11月,舒爾霍夫和葉托尼科夫開始在紐約和哥倫比亞的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維克多·考夫曼、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盧·科曼談判收購事宜。盛田和大賀起初希望購買可口可樂擁有的49%或略多一點的股份,從而獲得哥倫比亞的控股權,但談判的發(fā)展使索尼最終決定以公開收購股票的形式兼并整個公司,從而避免出現收購CBS唱片公司時的波折。
1989年9月25日,索尼宣布以34億美元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并承擔哥倫比亞公司16億美元的附帶債務。兩天之后,哥倫比亞的董事會順利通過了出售公司的決議。經過二十天的現金投標,索尼成功地完成了收購,再次創(chuàng)造了日本企業(yè)兼并史上的最高紀錄。
電影向來是美國人的驕傲,日本公司的介入引起了輿論一片恐慌。盛田一再表示“這不是日本文化的入侵,我們不想把日本的管理人員送進哥倫比亞”。大賀堅守“全球本土化”的索尼座右銘,強調說,收購后成功的關鍵在于“不凸顯日本公司的特點”,保證使被收購的公司保持美國特色。在宣布收購哥倫比亞的次日,索尼宣布以2億美元收購古貝爾-彼得斯娛樂公司,并聘請這家公司的兩位合伙人,著名電影制片人——彼得·古貝爾和喬恩·彼得斯擔任收購后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聯合董事長。哥倫比亞公司后來更名為索尼影視娛樂公司。
永不停歇的車輪
1992年,索尼公司憑借《終結者II》、《冰的微笑》、《角斗士》等影片,將美國國內票房份額從最初的9%提高到近20%。公司領導層不斷推出措施強化索尼的經營基礎,提高公司運行效益,為新的成長和投資創(chuàng)造空間。
索尼集團現任董事長出井伸之于1995年就任索尼總裁后,繼續(xù)對索尼影視的經營進行調整,更換了領導層,霍華德·斯金格出任索尼美國公司總裁(已于今年3月被宣布擔任索尼集團新一任CEO)。十年后的今天,輕裝上陣的索尼影視重新創(chuàng)造了驕人的業(yè)績,《空軍一號》和《蜘蛛俠》在全球電影市場受到空前歡迎,《蜘蛛俠2》更是以6.7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橫掃全球,成為索尼影視歷史上最賣座的影片。2004年9月13日,以索尼為首的收購財團又以近50億美元的價格與具有八十年歷史的好萊塢最后一家獨立電影公司——米高梅公司達成收購協議。米高梅《007》、《粉紅豹》系列加入索尼影視后,索尼的軟件庫中的作品數量將超過8000部。
盛田和大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決心進行的對CBS唱片公司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兩宗大型兼并,是因為索尼的綜合戰(zhàn)略體現在“硬件和軟件是索尼集團的兩個車輪,必須使之同時運轉”。這個戰(zhàn)略在1968年CBS/SONY唱片公司誕生時就已經萌芽了,其后一直受到高度重視。擁有與世界領先的硬件技術相稱的軟件產品庫,是盛田等索尼創(chuàng)業(yè)者的畢生夢想。如今,這一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資料來源:
《索尼的私人生活》
約翰·內森著 譯林出版社
《源流》(中文版)
索尼株式會社傳媒中心編 華夏出版社